徒经之地,皆是桃李丨踏行万里的全课程教育践行者

发布时间:2019-11-06 13:23 【来源:《当代教育家》 丁翌 彭姝】

每当听到上课铃声响起,王云的心里还是会下意识地一颤,这是登台前的习惯性紧张。这个后遗症是自己第一次公开课之后落下的,王云坦言,“那节课上得很失败。”

一 原来王云可以教书啊!

七十年代末,王云出生于安徽宣城,虽然父母都在学校工作,王云却从小“读书不认真”。考入宣城师范后,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哲学、教育学专著,也思考过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当时没有人指导,我也没有经验,读到教育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只是觉得好笑——这东西怎么能用在课堂上呢?”在懵懂的状态下,王云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世纪之交的县城小学,对老师的评价标准十分机械——音色、形体、普通话、板书都要达标,才能算是好老师。王云起初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博览群书一样能上好课。

没想到第一节公开课就闹了笑话:一堂课的内容讲完,时间才过去不到一半。听课的老师们面面相觑,还以为这位年轻老师预备了什么惊喜,王云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课文,好容易才捱过这20分钟……

公开课失败反而激发了王云的韧劲,他第一次开始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怎样才是好的课堂?”尴尬、沮丧之后,他自费前往合肥听名师讲座,观摩教育大家的课堂。几节课听下来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和语文课是一回事!原来生活和语文是一回事!”

再回到课堂时,王云此前的博闻强识成了教学宝藏,他的课堂开始越来越多地与阅读、与生活发生联系。孩子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语文课很好玩”,而王云也第一次体会到教学的乐趣,教学技巧和节奏也日益成熟。

“起初我的教学和生活的割裂的,孩子们爱的是王云,而不是他们的语文老师。现在二者合一了,课上课下,我都是王云。学生们喜欢我,我也喜欢这样的自己。”

久而久之,王云的语文教学在当地小有名气,从语文老师一步步做到小学校长。不过他最得意的还是老同事的一句评价:“原来王云可以教书啊!”

2003年,正处于职业倦怠期的王云,偶然在网上发现了教育在线论坛。在这里,他与一众教育人共同研读名著,探讨教学创新,6年后,他接到了新教育团队的邀请,踏上了自己的教育行走之旅。

二 鸟倦飞而知还

王云离家的第一站是江苏宝应,在新教育团队做教学研究。在这里,他发现自己既往的经验派不上用场,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他开始海量阅读,解构名师课堂,对全学科的教学进行系统解读,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

这样疯狂学习了一年多,他又从江南奔向大漠,在鄂尔多斯继续新教育实验。

在这个内蒙南部的小镇上,王云一边带班,一边继续思索教育的意义,构想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教学。想通这一点后,他决定暂时离开团队,回到教育生涯的起点,做一名普通语文老师。

此番回乡王云一无所有,他不再是那位春风得意的青年校长,也不再是新教育的骨干教师,位子、面子、房子,一切都没了,仿佛从云端坠入凡尘。

这位“浮云游子”把根扎回了教室里,他接手了一个四年级的班,从朋友处租到一间小阁楼,每天下班回家备课两个半小时,雷打不动。除了探望父母、网络教研之外,再无任何交际应酬,无丝竹之乱耳,惟案牍之劳形。除夕夜在父母家吃过年夜饭后,他便独自回到阴冷潮湿的小阁楼里,在鞭炮声中备课过年。

“那是我的黑暗时代,也是我最幸福的时光。”回首往事,王云笑得很坦然。时至今日,他的微信头像仍然是那间低矮的小阁楼,墙上水渍斑驳,一盏孤灯、一台电脑、一摞书,构成了他的精神家园。

学生们是最幸福的,他们从四年级开始,每天都能用到全新制作的幻灯片,在期待与欣喜中开始一天的学习。学完相应的课程,他们去南京城里赏梅花,去敬亭山下读李白,在湖边诵《蒹葭》……语文学习因为王云而具有无限可能。

三 云无心以出岫

孩子们毕业小学后,王云再次远行。应全课程创始人李振村先生的邀请,王云加入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亦小的全课程实践为王云开启了全新世界:“起初我以为全课程就是语文课掺一点音乐、混一点美术,但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完全不同,这是一种立体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经历了全课程理念的浸润,王云又前往青岛研究融合课程与项目式学习,步履不停。

“中国很少有这么跨界的老师!”这是许多教育人对王云的评价。王云却觉得自己从未跨界,既没有离开教育,也没有离开过孩子,这片自由飘浮的白云,从未飘出教室,从未远离中国教育的天空。

其实教育行走远比想象中更艰难。“我每到一所新学校都会觉得不适应,都要学习大量全新的教育理念,这个过程其实很辛苦,”王云坦言,“但是我也清楚,只有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才会不断进步,才会对之前的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

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讲座,是为海门全县的语文老师讲解古诗《小儿垂钓》。为了这首28字的小诗,王云通宵备课12个小时,抽了60支烟,以为自己准备周全,结果登台一讲,仍然不算成功。

第一次开讲项目式学习更加狼狈,“村长”李振村要王云做一场项目式学习的主题讲座。可那时国内相关研究有限,王云对这一领域也知之甚少。他夜以继日地读论文、分析数据、研究案例,连续准备了好几天,这才敢登台演讲,效果自然难言满意。“不过好在大方向是正确的。”王云并不满足,此后数年,他都在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培训形式。

如今王云的项目学习培训,讲座只占极少的比例,精心设计的体验式游戏成了重头戏。老师们玩过一连串的合作游戏,自然会对项目学习产生初步认识。“我想从一个传授知识的老师,变成一个课堂上的游戏组织者。”不知不觉间,王云又完成了一次角色转型。

每一次漂泊,王云都会经历相似的窘迫:第一次讲公开课、第一次除夕夜备课、第一次体验全课程、第一次做项目学习讲座……在一次次尴尬的遭遇后,王云从未失去再次上路的勇气,也正得益于这种不断选择的勇气,王云从“语文老师”变成“王云老师”,进而成为单纯的“老师”。

如今,王云已经选好了下一站——南京赫贤学校。不同的是,这次不仅是远行,更是对全课程理念的回归。“我希望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做出国内最好的项目式学习。所以接下来的几年,我的日子估计又不好过了。”

王云笑得很从容,仿佛又回到了家乡的小阁楼里。

来源:《当代教育家》 丁翌 彭姝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