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阅读的种子埋在孩子心底

发布时间:2016-01-12 20:41 【来源:

来源标题:将阅读的种子埋在孩子心底

之前的六期沙龙,本栏目邀请各方专家、学者、教师围绕“老师怎么读书、读什么书”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了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本期沙龙,我们要一起探讨:怎么让学生爱上阅读。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崔嵘介绍说,2015年北京语文现代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论文征集的主题就是:阅读与教学。在研究会的支持下,本期沙龙邀请到不同区县的教研员、老师来一起探讨——

设一块学生可涂鸦的阅读墙

两年前,我随海淀区骨干教师教育考察团去伦敦泰瑞米德学院考察。漫步在泰瑞米德学院的楼道里,随处可见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因子。在一处玻璃墙上贴着:“Where do you love reading?” (你最喜欢在哪儿读书?)“What do you love about reading? ”(你喜欢读什么书?)“What is your favourite book? Why?”(你最喜欢读什么书?为什么?)等。

在这些问题的旁边,有孩子们随心所欲的涂鸦痕迹,关于“你最喜欢在哪儿读书”,上面分别写着家里、卧室、床上、起居室、任何地方等;关于“你喜欢读什么书”,上面分别有旅行记、做饼干的书、童话、谚语、数学游戏等;关于“你为什么最喜欢读这样的书”上面分别写着有趣、主人公的经历吸引人等。

这面看似随便涂鸦的玻璃墙,实际正是学校的一种阅读文化,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是尊重学生个性表达的人文体现。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是在向学生暗示:阅读时一定要舒服,要选择心仪的场所,怡然自得;阅读时一定要有选择,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情有所钟;阅读时一定要思考,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心灵共鸣。而学生的涂鸦互动则在暗示学生,阅读需要随时分享,阅读需要自由表达,阅读需要真情互动等。玻璃墙上师生的涂鸦互动,在无声无息中创造了学校的阅读文化。

由此,我想起了我们国内有些学校校园文化中的阅读展示,几乎都是学生事先写好的读后感的展览,缺少了互动交流,缺少了即时生成。我想,我们应给学生一个阅读分享、自由表达的空间,在校园里设一块学生可随意涂鸦的阅读墙,不需提前打腹稿,让他们随时把阅读的感想通过涂鸦的形式表达出来与老师和伙伴们分享。

□文/朱兰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搭建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桥梁

语文是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基础得靠阅读来奠定,课本是最精华和基础的知识,无法编写大量内容进去,这就需要多读课外书。因此,搭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读整本书,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课内激趣,产生课外阅读的期待。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的做法是,依托课文,找准兴趣激发点,引领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进而产生阅读整本书的期待。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他们的阅读期待,那么课本就会成为一座桥梁,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资源,产生新的目标,真正让语文课堂走向开放。

课内得法,为课外自主阅读打基础。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过去大家都比较重视研究精读、略读的关系,知道略读课是对精读课的延续和补充,检验学生运用精读课文学习的方法在这里的下水实践。如今,还须研究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充分借助教材这个例子,引领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课内是“举一”,课外是“反三”。

课内导读,由篇章欣赏带整部名著。当前,大部分课堂在教学名著节选时,都是侧重品读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通常都是问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人、那你还知道这部书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但如何落实篇章带名著,思考、落实还不够。怎样架设起篇章带名著的桥梁,需要我们站在整部书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名著的整体性,立足整体进行阅读。

□文/尹梅芝(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