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错,都是“父母造”?(2)

发布时间:2016-01-12 20:41 【来源:

来源标题:孩子的错,都是“父母造”?

■案例2

16岁少年扬言要“干掉”同学

受访者:阳阳,16岁,高一

阳阳走进咨询室时,带着一脸的倔强。半个月前,阳阳和班级里的同学发生了一次激烈的冲突,还在班内扬言“干掉”某个同学。

我问阳阳:“你很愤怒,但是,你真的打算干掉同学吗?”

阳阳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说:“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气死了!”

“是不是你不舒服,就要让全世界都不爽?”我反问阳阳。面对我的问题,阳阳沉默了。许久,他难过地说:“可是,除了这样,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做……”

心理分析——

父母只重学业

让孩子缺少社交技巧

阳阳妈妈介绍了他的成长经历,让我理解了孩子的不知所措:成绩,是父母最关注的。生活中所有难题,都由阳阳爸爸来处理。小学时,阳阳不会系鞋带,索性买不系带的鞋子;中学时,阳阳还不会择鱼刺,每次吃鱼都由爸爸挑好肉。阳阳没有时间和同学玩,他的时间用在上各种辅导班上。

事实上,过度注重学业,缺少生活能力,还只是表面现象。阳阳的主要问题,还是缺少和同龄人的正面接触,由此屏蔽了所有在他人的反馈中建立起自我的机会。父亲给予阳阳的反馈是单一的且过度受到成绩的影响。所以,缺少社交技巧导致了矛盾。

为了帮助阳阳,阳阳爸爸需要先让孩子独立去处理一些事情。

自我发育不完全或者受到过损伤的孩子,常常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幼稚,任由家长怎么着急,孩子始终表现得“无动于衷”。其实,孩子的不成熟表现,是由于在和家人的互动中,习惯性地失去了自己的感受和表达自我的机会。所以,家长们必须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切实地感受孩子“彼时彼刻”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成长起来。然后,当孩子逐渐恢复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出一个完善的自我时,家长要学会放手,从孩子的生活中抽离出来。这样,孩子才能用自己的“自我”去抵抗生活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