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张为民的国画艺术

发布时间:2017-07-20 12:18 【来源:本站】

【艺术简介】

张为民,又名张苠,196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受业于孙其峰等师长。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协理事,天津北辰书画院院长,北京德滋画廊签约画家,.1994年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称号。85年受聘天津美院特邀教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突出贡献”奖,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及国外收藏家收藏。并有多件作品先后赴日、韩、美、菲律宾等国展出。先后在天津美院展览馆、天津美术展览馆、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北京大兴文化中心、北京德滋画廊等地举办个展。出版《张为民画集》、《乡情》、《张苠速写》、《张苠画集》、《张苠艺术人生》、《孙其峰讲花乌》等。

为恩师孙其峰画像

耕耘与奉献

杜哲森

张苠,又名张为民,字怀仁,画室取名锄禾斋,顾名思义,这是画家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同时也是向社会做出的一种承诺。数十年来,张苠先生也确实像一个普通的农民一样,在原野上默默耕耘,用汗水换取收获,用实践兑现承诺,是这样勤奋,这样执著,这样实在与专诚。

写梅

通常来讲,一个画家能在某种特定题材,诸如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选取其一,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能有所建树已属不易,但张苠先生不愿受这种局限,而是全方位地观察生活,举凡山光水色,田园景致,民情世态,春花秋实,乃至翎毛虫鱼、物件杂什都在他的题材之内,并依据不同题材和不同立意,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自己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张苠先生的创作,从表现手法与风格样式上看,大体上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工笔重彩、水墨写意和色彩写生。三个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了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赏梅

工笔重彩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多取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涉及到了民生、民心、民情与民俗,着力突出的是祥和、喜庆、纯真与质朴,作品中洋溢着感人的亲情,无邪的童心,以及不尽的田园诗意和风土民情,在这些作品面前,我们每每为画家在观察上的独具慧眼而深深打动。如《茶根儿》这件作品,描绘的是一位历尽沧桑、须发皆白的老人正在瓜架下品茗憩息,蓦地发现墙根下的砖缝间竟长出一棵幼苗,出于怜爱之心,老人将剩余的茶水轻轻地浇在幼苗根部。老人知道这只是一时的救助,不可能改变这幼小生命的未来命运,但他还是这样做了——是出于对顽强的生命力的由衷感动呢,还是发自内心的对弱小的怜爱与同情呢?慈悲之怀,善良之心,就是通过这样一件生活小事得以揭示。在表现长与幼、母与子系列的亲情作品中,如《隔辈人》、《瑞气盈门》、《织花线》、《找妈妈》、《拾贝》等,都是通过生活细节的捕捉与生动的描绘,歌颂着人间的恒情至爱。

秋叶

张苠先生出生于北京大兴采育镇,从小就深受乡村古镇传统文化和淳朴民风的熏陶感化,或许是天爱其才,遂如人愿吧,美院毕业后,又被分配到了津郊古运河之畔,依旧同广大民众生活在一起,尤其与那些勤劳本分的农民更是朝夕相处、休戚与共。这样,就使他的艺术仍能植根于自己所熟悉、所亲近的民众之中,为个人的创作继续提供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而在文化馆里,长期致力于群众美术辅导工作,教学相长,也使他在提高群众文化芝术水平的同时,也从丰厚的民间艺术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使自己原本就具有民间传统艺术因子的工笔重彩绘画找到了出新的切入点,这就是不受三维成像写实手法的局限,予以大胆的夸张变形和时空切换,强化色彩对比,突出装饰美感和现代构成,经过不断探索,终于实现了工笔重彩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科目的时代嬗变,以一种清新靓丽的风貌拓展出一片全新的审美天地。

风雨欲来

或许是因为科班出身的缘故吧,张苠先生在工笔重彩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之后,并没有舍弃水墨写意画。他知道千百年来,历代画家在水墨写意画的创作中,积累和提炼出的艺术规范,构成法则,笔墨精旨,以及广泛的民众基础,是其它任何艺术样式所无法取代的,它永远是中国画家在艺术实践中的最亲近、最生动的母语,是不可或缺的艺术素养。

故乡月明

水墨写意,起始并得益于“以书入画”,即将书法中的用笔之法和基于此法而标示出来的气势神韵、格调品味移植到绘画之中,从而使绘画由单一的描摹转变为生动的挥写,故一件作品的优劣成败关键在于一个“写”字,而“写”是最忌讳败笔重描的。但国画用的是一只富有弹性的毛笔,纸张是极具渗透性的生宣,为此,水分的控制与行笔的速度就必须拿捏得恰到好处,如此才能做到中侧锋并用,顺逆笔兼施,刚柔相济,干湿互参,离披点画,迹断气连,指腕虚活,收放自如,讲规矩不失行楷之端庄秀润,论神彩多有章草之跌宕飞扬,笔行纸上如风拂水面自然成文,灵幼活泼,一派生机。而要取得这样一种艺术效果,就要求画家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必须做到取像不惑,下笔不疑,心手相应,气力相合,笔过形具,形具神全,于随意中见法变,雄放中看精微。上述种种,还仅仅是写意画的笔头功夫,此外,一件优秀的作品,还必然立意精警,寄托深远,两者相合,才堪称上乘之作。

踏雪归

张苠先生潜心研艺数十年,并得到写意画名家孙琪峰、肖郎等先生的点拨,对此自是深有体会,其水墨写意画之优长,读者在鉴赏中也自能心会,无需再喋喋泛议。这里只想指出一点,即张苠先生的写意画,一如他的工笔重彩一样,在形式上的探索与锤炼,最终都落实在生活的真情实感上,无论是偶然所见,如感慨多多的《生机》,还是再寻常不过的习见之景,如《老宅》、《踏雪归》,即使是被历代画家一再描绘过的花鸟竹石、禽畜蔬果也多属独有感受,别有寄托。以真情为底蕴,以本真为指归,乃是张苠先生创作中恪守不移的宗旨,这在当前追风逐潮、崇奇尚怪的文化氛围中,委实是难能可贵。

秋高图

如果说张苠先生的工笔重彩好水墨写意是在民族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分别吸收了民间艺术和文人画精髓之后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的话,那么他的色彩写生则是更多地取法于西方绘画的观察方法与表现规则。这些写生作品注重实景观察,忠于视觉感受,但在“传移模写”过程中,却又善于剪裁,巧于组织,构图舒展宏阔,取像概括精当,着色清新明快,造境幽渺深邃,虽然用的是西画工具与材质,但却具有中国画的风骨神韵,如笔触的松灵洒脱,意蕴的温馨绵远,以及中国画所强调的“远看其势,近取其质”的整体构成。表现的虽是眼前之景,揭示的却是天地大美和亘古情思。在作品中,多点缀人物,虽然细小,但却十分生动传神,使作品平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越发耐人品味。欣赏这些写生作品,犹如诵读感人的抒情诗一样,或热情高亢,如《岳庙》、《金秋》;或沉雄深厚,如《绿韵》、《逆光》;或幽谧恬静,如《水天一色》、《冬寒》;或松活灵透,如《晨辉》《郊外》……清代画家笪重光曾言:“怪癖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观不厌”。张苠先生的创作再次印证了古人的不欺之论。

老宅

不愿意在局狭的“半亩园”上进行一畦一垅式的经营管理,而是立志在广褒的大地上拓荒与播种;或者说,不想让艺术沦为娇贵的庭花盆景,而是将其移植到原野上、在充沛的阳光雨露中生发繁茂,喷芳吐艳,一如那百亩桃园、十里荷淀一般蔚成大观,能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张苠先生做到了——凭着对艺术的虔诚,对生活的热爱,对大地的眷恋与深情。

杜哲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2009.8.13

明月随人归

生机

壁虎

野趣

有鱼图

细雨润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