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钦艺术作品欣赏

发布时间:2017-04-20 17:41 【来源:中华教育在线】

艺术简介

  曹小钦,1948年生。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首届毕业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艺委会副秘书长;四川诗书画家国际艺术交流协会理事;致公画院副院长、四川省天府画院副院长、四海画院院务委员。擅长水墨人物、油画、篆刻、书法兼长。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屡有获奖。作品被选送美、法、加、澳、日、东南亚等地展出,并举办12次海外个人画展,广为当地收藏家欢迎。《美术》《国画家》《文艺报》《诗刊》《中国拍卖》以及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明报》《新报》《收藏家》《收藏天地》《中国文物世界》《中国画清赏》等权威报纸杂志多次发表其作品或专题介绍其艺术。代表作有《火把节系列》《天葬系列》《嘎曲玛曲系列》《牧歌系列》《古风系列》《人体系列》《唐马系列》等。作品曾获澳洲《悉尼金奖·亚太区水墨大奖赛》亚军,加拿大《多伦多国际艺术双年展》金奖。其名载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等。出版个人画册十余种。其潜心研习没骨画和工笔画,有意识地将工笔的细致典雅与写意的奔放率直、西画的结构色彩与水墨的肌理神韵交相融合,追寻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曹小钦画选序,田标

小钦先生的艺术生涯是从油画开始的,素描、色彩、速写都有深厚功底。他的油画也曾在香港、日本展出,大获好评。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受一朋友的点拨,又毅然画起了中国画、素描、速写;工笔、写意;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篆刻、画论、采风……大量的练习、创作、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没骨画风”。“没骨画”溯于宋而盛于清,是中国画表现语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难度极大。但小钦却能独步一时,笔下鸿篇巨制,法度严谨,结构精细,笔意流畅,腕行考究,每出往往臻于精美。小钦的画多描绘遥远的地方,遥远的年代;但人们观后,却觉得离我们很近很近……

不拘一格,非同凡响

——读曹小钦的水墨作品

徐恩存(著名美术评论家)

(此文原载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之《当代画坛四大家刘文西范曾曹小钦何家英》)

艺术贵有新意,因为一部艺术史是由无数艺术家的创意与创新积累而成的,而创新又是艺术活力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它表明的是,对已有成绩的不满足和对未知领域的憧憬与探索,唯其如此,艺术才能在不断的超越中,抵达新的彼岸,完成由此及彼的转换或提升。

当然,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有创意的艺术家总是在这个过程中,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无意于佳乃佳”,渐渐逼近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使自己获得不断提升。

曹小钦先生的作品及其艺术实践,体现的正是这一求索不已的特点。

阅读作品,我们看到,曹小钦以画马为主,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着马的符号组合,画面中往往呈现出疏密大小、远近多少与开阖聚散的处理方式;不论是竖幅构图,还是横向展开,画家都匠心独运的将其处理为一种生机蓬勃的生命图景,都呈现为主体符号与环境和谐的整体感,画面中马的意象选择与塑造,既取之于传统,漾溢着中国绘画的形式语言特点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又体现着画家自我的个性创造和当代文化语境中对题材的把握,甚至可以说,曹小钦以马为题材的创作,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现代意味。

分析作品,不难发现,画家画马,一扫古人、前人的套路或模式,关注与强调的是自我在现实世界中的感受与体验,在创作中注入了现代人的情思。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废弃了中锋用笔的单调与乏味,往往借助于底色,以湿画法钩勒出拙壮、粗放的短线,在几近于“没骨”法中依结构进行少许表现——如画马,在用颜色绘出基本形态后,只用笔在头部、腿部、马鬃、马尾等给以强调,方法多为枯笔干擦或湿扫,无意中求得特殊的质地与效果,而这样处理的马,则有很强烈的运动感与速度;在形态的表现上,画家借鉴了唐马的风神姿态,如《昭陵六骏》的俊逸轻盈、神彩韵致,韩干《牧马图》等的风骨气韵,在壮硕处(如躯干)极尽夸张与变形,表现出生命力的充实与饱满,在轻盈处则点到为止,不多着笔墨,用以表现四蹄生风的俊逸与凌历。

人物的画法,与画马的手法在一致中求得谐调,我们看到画家以着墨多少,以浓淡轻重作为区分与强调,使作品在平面中展示出层次、距离、速度、动态和美感。

画家在遵循写意原则与水墨材质中,与形式、笔墨、语言互融,并充分发挥写意表现的简洁、单纯、凝练的特点,与此同时,充分运用水墨材质的氤氲、淋漓、酣畅与幻化的优长,进行水与墨、笔与纸的互动演绎,使作品在朦胧有象,不即不离之中,阐释着主题的规定与内涵,又演染了水墨艺术独特的美感与魅力,使材质从被动变为主动,成为画面整体的形式与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

如《马到成功图》、《牧马图》、《驯马图》、《满江红词意图》、《唐风》、《长河牧马图》、《大河放马图》、《追风图》等,都是这样的作品,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清新,隽永的气息和赏心悦目的形式意味。

从传统到创新,这是一个思考与实践合一并进的过程,没有对传统的理性认知和清醒把握,便不会有创新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因为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当代画家应在当代文化立场上去面对历史,面对传统、面对文化与面对现实,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艺术。

曹小钦先生正是在这个多维的交汇点上,确立自己的艺术方向的,即,如何把前人艺术经验和精神引向当代文化的自由广阔的领域,当代世界不再是单一的线性思维,它是涵量丰富,思维多向的结构;质言之,是观念的转变,只有完成观念的转变,我们才能发现新的世界和新世界的地平线;在此基础上,曹小钦的写意水墨画,消解了三维空间的再现方式,把人物、骏马意象置于二维空间的平面之中,如《驯马图》、《牧马图》、《唐人马球图》等的平面化空间布局,或是把人物、骏马意象置于二维半空间之中,如《满江红词意图》、《长河牧马图》、《有了一条河才能有一首歌》、《大河放马图》、《追风图》、《我曾听过这支歌》、《春游赛马图》等,便是在二维半空间中设置人与环境、马与人的关系,其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弱化了画面中的时间因素,强化了空间因素,意象处在平面空间的前后层次中,而不做个体的个性化真实描绘,使画面保持空灵、洒脱与虚幻感,在更大限度中体现“离形得似”或“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原则。

这使得曹小钦的作品,依然保持着诗意的抒情气质,却不是传统的叙事表达方式,而是在符号空间中的平面展开,人与物、草原与天空……等等,莫不如此;这实际上是几种意象符号在二维或二维半空间中的有机或任意组合所产生的多元或复调结构的结果,它表达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而是无数种可能性的发现,通过对笔墨、结构、形式、语言的操作,曹小钦以艺术的方式找到了自我,也确立了自我的艺术,把取得的已有成绩作为再发现、再出发、再创造的起点,更自信地去面对一个全新的、陌生的新领域。

严格的说,曹小钦走的是一条艺术新路,他面对的是“视觉创造”的新命题,

他会在今后的创作中给出新的解答的。

大写的中国人

——读曹小钦人文德昌系列作品

王渡(著名文艺评论家)

又一次看到曹小钦先生突破已臻完美的固有画风,将原本已经令艺术界叹为观止的成就推上了新的高峰。人文德昌系列是中国传统绘画精髓和现代人本主义精神的唯美展现。

   首先是“写”!只有中国传统绘画才将在宣纸上作画称为“写”,这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美术的概念,这是东方哲学的内核。中国文化自古讲求“寓于内而形于外”“厚积薄发”的处世哲理。传统绘画艺术重视作者的内在修养和功力的体现,而相对淡化对色彩和仿真的追求。因此,中国文人画自古使用水墨淡彩以及和书法创作同样的简单工具,而其中的最高境界是经过多年艰苦训练后,用最简洁的形式“写“出最为丰富和深邃的意境。古往今来多少大家绝品,都是寥寥如同信手拈来,而风骨神韵具足。八十年代,也见过小钦先生的水墨人体,已然是笔简意赅,清新脱俗;二十年后人文德昌系列,更见大没骨法的出神入化。所绘人体不同一般,全部从骨点下笔,控制水墨浸润,不描不染,惜笔如金,一气呵成。这种技法看似简单快速,但没有多年功力,完全无法掌握,即使古人也只有少数如徐渭任颐等旷世名家曾经修习使用。小钦笔法如庖丁解牛行云流水,入木三分浑然一体,人物线条极简而神形兼备,当真是一个”写“字!

  紧接着迎面而至的是满纸的中国元素。线条美,阴阳调和,刚柔并济… …. 这些在现代艺术中往往被忽略的元素一下子在人文德昌系列作品中全面又和谐的体现出来。缪篆(汉篆)的古朴线条与人体的妩媚曲线如藤树缠绵缱绻,即对比又相互衬托,一动一静,亦庄亦谐。画面布局别具匠心,繁而沉稳有序,简而灵动多姿,各领风骚又相得益彰。作为一个充满现代气息而有别于小钦以往作品的系列,人文德昌巧妙的运用并发扬了中国画传统的技法,构图,线条和哲学,同时展现出变化多端清新跃动的现代审美情趣。这是一次令人振奋的突破,是对中国画审美视角的一次扩大。

  在体悟了技法和精神创新之后,人文德昌系列作品的真正精髓已然明朗。创作的对象主体是人,承载人的是象征文明的文字线条;表现的手法是化繁为简,纯熟洗练。作者在用一种传统而又崭新的笔触传达对于唯美和人性自身的歌颂。

  古法绝技,中国元素,崭新视角,人本精神——正所谓:删繁就简三春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人是美的,美是属于人的,人文德昌系列作品是小钦大写的中国人!

又见“曹马”写雄风

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原副馆长)

近日见到四川画家曹小钦创作的唐马系列画,气势奔放,笔调特殊,隐隐中似有盛唐雄风。不由想起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甫为当时一位姓曹名霸的画马名家所写的一首《丹青引》,其中赞道:“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马今已不存,但从杜诗的描述中,可以想象那是何等生动传神,艺术超群。

我不知道曹小钦画马是否与曹霸有什么关联,但从他那些人马互动的作品和画面题诗来看,他对唐代的“马文化”——无论社会风尚、书画艺术、诗歌文学,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否则,他不可能创作出内涵丰富、具震撼力的作品。

曹小钦画马的最大特点是写意性,而且可以归之为大写意。

  首先是大写意的精神。写意者,倾泻胸中激情之谓也。这个“意”,并非空穴来风,而来自他对汉唐盛世风范的理解,来自当代境遇所触发的英雄主义、爱国情怀。在他画的人马组合中,多有的是:驰骋沙场的奔腾,胆气凌云的竞射,烟尘滚滚的放牧,剑拔弩张的出猎,引鞭训烈的强悍,击鞠球场的冲撞。看上去,充满激动人心的运动旋律,一马当先的豪情。

  其次是大写意的艺术语言。曹小钦先学油画后学中国画,既研习传统也关注现代,因而作品能够广泛吸收,在融西入中、化古为今的探索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画面的结构张力颇强,省略环境背景,采取开放性的章法布局。人群与马群的组合,或左冲右突,或上下迂回,或旋转如风,构建出整体的大气势,大力度,使人不得不为之驻目。这种结构方式,既有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借鉴,也有现代平面构成的启示。如果说,审美境界可以有赏心悦目式、余音缭绕式、触目惊心式,各有千秋,那么,他选择触目惊心式的“壮美”,是切合主旨的。

  画面的笔墨基调是省略细节描绘,采取大刀阔斧、纵横挥扫的手法,简略地表现人与马的动势,剪影般的外轮廓;多用没骨法为之,细看又有墨色浓淡变化,单纯而不单调。他还借用书法中的枯笔飞白,挥写奔腾中的马腿,时断时续,似有若无,欲断还连,使人产生快速如飞的动感联想。大写意画对笔墨语言精纯性要求甚高,以往借鉴资源主要在文人画传统。曹小钦在笔墨运用上仍有提炼升华的空间,但是他突破文人画的局限,从汉代石刻、民间艺术中汲取的洗练、鲜活、质朴,是一种有意味的的审美拓展。

  画面色调安排,突破了传统大写意画以水墨为上的惯性。诚然,墨色在其中发挥基干作用,但他也不忽略色彩的价值。或者说,他借鉴了工笔重彩画的某些长处,有些作品甚至有富丽堂皇之感,红色的运用尤为普遍。有的画以金黄为底色,红、黑、黄相互映衬,似有交响效果。

  由于画家兼长书法,敢于在画面长题,增加了作品的传统特色和文化涵量。他常以劲健流畅的行草书体题写唐人诗句或个人撰句,多与画面内容相契合。这种方式对于不少热爱传统艺术的观众自然更具有吸引力。扬长避短,是画家的智慧。有些不擅写字者“不著一字,能得风流”,无可厚非。曹小钦能题,更得风流。

  杜甫在另一首写马的诗中说:“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我借来作为对曹小钦的期望,在已有的成果基地上,再锤炼,再研究,再丰富,当今得画马的艺术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2008年7月7日于十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