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宋志刚艺术赏析

发布时间:2017-04-11 11:19 【来源:中华教育在线】

【艺介】

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研究创作中心画家宋志刚,回族,1973年生于河南。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并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

曾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东方艺术家》、《东方美术杂志副主编,《中国藏书票》杂志副主编,《小书画家》杂志执行主编。

现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研究创作中心。

《白云往来心欲闲》 90×180cm 2016年

春江水暖鸭先知

——谈宋志刚绘画的先觉性

文/张桐瑀

宋志刚是近年来中国画坛十分活跃的工笔花鸟画家,他的绘画在诸多方面给人以思考,让观者想起了很多有关当代花鸟画的问题。一个发人深思的画家,一定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直面问题的画家,他们试图用绘画的语言,在画面中呈现自己的解决办法。

首先,宋志刚让人想到的是中国工笔花鸟画的题材问题。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中国工笔花鸟画有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题材,因为创新的观念很主流,旧的题材就成了一个问题。早期的中国花鸟画,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鱼为描绘对象,人们将生活的现实世界延伸到灵魂的审美世界,食物可以充饥,还可以带来视觉的愉悦。比如,在陶器上绘一个鱼,鱼这种食物好像永远不会短缺。现代的工业生产的盆,还是绘着瓜果、虫鱼的图案。感知与想像的界限消失了,感知的物象通过记忆的提炼,变成了我们的想像,再把想像变成图案,我们的祖先完成了一次从三维世界到二维世界的伟大转换,或许就是从描绘花鸟开始的。

《春江花月影之一》 93×45cm 2015年

这就是绘画的魅力。

但是不久,人们对呈现知觉的手艺和创造新图像短暂快感并不满足,进而希望图像具有意义,寄托深远,最基本的意义当然是趋利避害。在中国古代先民眼里,万物与人一样,是有灵性的。大雁是候鸟,每年定期从北方到南方,有从南方到北方。因此,先民把大雁视为传信的使者,于是有“雁足传书”之说,很多的故事都是“雁足传书”有关。鲤鱼是洄游动物,我们看到的鲤鱼,总是在费劲地逆水而游。每年固定的季节里,鲤鱼会回到老地方产卵。鲤鱼的这种习性从不改变,除非它们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人们认为鲤鱼就像是可以信赖的信使,便有了“鱼腹传情”之说。古代的乐府诗:“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意思是说,用木头做成双鲤鱼形的信封,里面装着写在绢素上的信,要想知道心上人在想什么,就拆开信自己看吧。杜甫诗云:“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

《春江花月影之二》 93×45cm 2015年

人们赋予鱼雁一种灵性:忠实的信使。越是在信息传递困难的时代,人们越喜爱鱼雁的形象,这是花鸟画题材的寄托。宋志刚的花鸟画中比较多的出现竹子,这是宋志刚根据自己的心性所选择的题材。唐代的宋之问有咏竹的诗句:“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竹子为古代很多的清雅高洁之士的心爱之物。

宋志刚画竹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密竹,密不透风。二是断竹,折而不断。实际上,宋志刚给竹子赋予了新的灵性,繁密茂盛和折而不断。这时,竹子的士大夫人格一下子没落为黎首的命运,强大的繁殖能力足以维系族群的延续,经历过无数次风雨的摧残,折而不断,有点悲情,却是一种文人的忧患意识。这样的花鸟更像一部史诗,有丰富的内容,有时间的贯穿,还有人间的悲欢离合。它在揭示中国人曾经的苦难,也昭示了中国人无数次从苦难中的再生。

《山水空流山自闲》 90×180cm 2016年

宋志刚的另一个常用的题材是荷,确切地说,是败荷。我们对荷花的印象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当然,中国人喜欢花荷花,是因为人们赋予了荷“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现代题材的荷,人们赋予了新的意义:秋愁。如周思聪,她的败荷安静雅致,像一个安贫乐道的读书人。本来,秋风纨扇是美人迟暮的比况,充其量是刚刚失宠的美人。宋志刚的败荷就更加凄凉一些,是深秋的凄苦,是风烛残年的妇人,本来是不忍目睹的。画家们将残酷的秋愁无情地展示在大众广庭之下,刺激人们麻木的秋愁。“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尤有傲霜枝。”(苏轼)当画家沉浸在刻画深秋的荷叶一道道褶皱时,一种抒写的快感、一种表达抑郁已久的郁结的快感,油然而生。就像古希腊的悲剧,将人生的毁灭展示给观众看,从而使观众的灵魂得到洗涤。

《独闲》 68×45cm 2015年

我们看宋志刚的《浮云》、《版纳高秋》等,茂密、修长的竹子的前景,是一株折断的竹子。将这种毁灭堂而皇之地展示出来,是别有一番用心的。

其次是工笔的写意。本质上,中国画都是写意的,无论是写意的中国画,还是工细的中国画。这是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写意的,中国人是很有主体意识的,无论你怎么说,怎么威胁,他在听,他在点头,但是他的心里自有一杆秤。外物经过人心的整理和加工,再缓缓地抒发出来,就是写意。这样说来,工笔花鸟画尽管工细,也是直写画家胸臆的。我们看宋志刚的《独闲》,抒发的是秋意中的孤寂。孤寂,就像惆怅一样,是一种难写的意境。画家用饱满的莲室、破败的莲叶、枯槁的芦苇和孤独的白色鹭鸶交织在画面上,秋天,生意萧瑟,万物闭藏,惟有鹭鸶显现出来一点生机,冰凉的世界仅有的一点温度。让人联想到人情冷暖,即使在冰天雪地的极端社会里,我们也会得到温暖的慰籍。这个世界很冰凉,但是毕竟还有鹭鸶的温度。鹭鸶很孤独,比起趋之若鹜之鹜,难道不是清洁孤高之品吗?

《云破月来花弄影》 90×180cm 2016年

写意,有写一己之意,有写群体之意的。打着写意的旗帜写一己之私意,把自己琐碎的小趣味画出来,美其名曰“写意”。写群体之意,写的是人类大群体之意。当一滴水融入大海时,这一滴水可以说自己变成了大海,谁又能否认呢?难道大海里不是到处弥漫着这一滴水的分子吗?当画家深入到自己的文化中时,画家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自己也变得阔大了。这时的画家,个人的情感融化在数千年形成的文化共识之中,自己的情感抒发能够为群体所接受,个体的智慧也变得博大。

《渔歌唱晚》 180×97cm 2001年

还有工笔花鸟的语言。工笔花鸟的语言似乎是早已固化的绘画语言,无外乎勾和染,没有什么突破的可能。其实,工笔花鸟画的语言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固化的。就描法而言,前人总结了十八描。除此之外,每个人的笔法都有自己的个性,所表现出来的笔墨特性自然各不相同。另外,每个人的染法、造型手法和经营位置的手法差异甚大,营造出新的境界的工笔花鸟画语言还是有很大的空间的。宋志刚在语言上是有独到之处的。他的略带装饰性的语言使得画面更加具有绘画感。像《金风》,秋荷上的褶皱只是提炼过的符号化表达,在宋志刚其他带有秋荷的画面上,都能看见这种程式化的个性化语言。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直执着于中国画表现语言探索的宋志刚,一定会在将来的艺术创作中,寻找到“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目标,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在作品中放飞自己的心灵。

张桐瑀于中国国家画院

花动一池春水

——宋志刚工笔花鸟画品评

文/周进生

宋志刚是当代最优秀的青年画家之一,他的工笔花鸟画近作不同于时下流行的乍看鸿篇巨制实则繁密闭塞式的“宏大叙事”一路画风,而多凭借较小篇幅的精彩描绘来建构唯美、灵透的花鸟画世界,给人以清新典雅、物我交融的审美享受,其富含诗意的表现风格已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

《青云路上》 60×40cm 2003年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经典而又成熟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类,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典型形象。在中国绘画史上,花鸟画往往是通过一枝一叶或一花一鸟的深情描绘,来诉诸对转瞬即逝的客观世界的时空留恋,表达人们在有限中对永恒的向往,籍此传达思情意趣而最能反映人们内心的诗情画意和爱恨情仇。以描绘人世间花鸟、鱼虫、蔬果、走兽等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工笔花鸟画,其明丽、工致、精妙、细腻,或富丽堂皇,或清新雅致,倾向于追求“一花一鸟总关情”的审美境界,成为最受人们喜爱和赏玩的绘画种类之一。它依据粉本相授和口口相传的创作模式,积淀了世代相承的丰厚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铸就了代表东方文明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艺术特点。一般认为古代工笔画萌发于原始陶器与图腾礼器等纹饰绘制,它成于魏晋,在隋唐以后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金风》 60×40cm 2013年

唐宋时期尤其是两宋时代工笔花鸟画独树一帜、百代标程,是为无比辉煌的鼎盛时期。元、明、清三代文人画跃居中国画坛的主流,一时水墨逸笔盛行,使唐宋时期独领风骚的中国工笔画,逐渐失去了已往的风采。民国已降,战乱纷争,生灵涂炭,工笔花鸟画家或墨守陈规,或吮吸洋法,使得语言凝固而大无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思考时代性和现代性成为每位画家的一个重要命题。在现代性的洪流滚滚而来的涌动之下,对于传统价值的重新认识自然的摆在了世人面前。所幸的是,有一批青年画家以饱满的热情义无反顾的投入到解读经典、感悟自然、崇尚创造的精研之中,并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其中,宋志刚无疑是一位佼佼者。

《独闲》 68×45cm 2015年

众所周知,工笔画画法历来讲求严谨工整、设色匀停,从布局、造型、运笔、赋彩等艺术手法上将繁冗、芜杂、无序的客观景象,进行高度提炼概括,富有节奏韵律的秩序化的艺术加工,使之将意象性与装饰性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在此,诗意的表达可视为艺术的至上呈现,也是甚为艰难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宋志刚的工笔画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他主要以残荷和雪竹等极具人文气息的绘画符号为载体通过三矾九染来展现“花动一池春水”般的诗意情调。他的创作手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善于充分把握宣纸材质的自然特性,以水墨的氤氲营造深邃隽永的清新雅致;一类是巧妙驾驭金箔材料的雍容华贵,以线面的勾染铺陈富丽堂皇的谨严朴茂。在这两种表现方式里,宋志刚经过苦心经营,很好的解决了对传统经验的重读和时代精神的重构,在诗意的国度里,重新对自我价值追求进行了反复思考,建构了新的样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

在宋志刚清新雅致一类作品里,他采用工写结合的手法,营造了背景流水的烂漫迷离和水禽神态的幽淡含蓄,呈现于我们的感受是一花一鸟一世界的寂寥情怀。他所描绘的主体形象或凝神静思,或注目远望;或盘枝觅食,或卧雪听风;或展翅欲飞,或平沙落雁。清风徐过,竹枝摇曳,它们独立寒秋,幽深萧索,于水波浩渺、青烟荡漾中体味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此种悠远朦胧的意趣使人不禁想到秋瑾的诗境:“莫是仙娥坠玉,宵来幻出水云乡;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国色由来兮素面,佳人原不借浓妆;东皇为恐红尘氵宛,亲赐寒潢明月裳。”诸如《玉池临风醉》《秋水余香远》《共识南唐枝》《霜浸楚天秋》等作品,观似平淡简约,意却清新明丽、超然脱欲,其中的沉静滋润之风神又是何等的淡薄,何等的寥廓,红尘间的风花雪月与爱恨情仇在此不再是孤独的眷恋,而是对生命本体自由和豁达的衷情,画家所寄予的人性关怀跃然于纸,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工笔画还比其他绘画门类更加讲求材料、讲求制作,讲求品位性和把玩性,以视觉感官来唤起普遍性的美感愉悦。传统韵味的工笔画与人们的生命体味和审美观念息息相关,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味。它“致广大”而“尽精微”,具体描绘上以精工细丽见长来抒情达意,往往习惯上与“写意画”相对立。我们发现在宋志刚谨严朴茂一类画作中,画家常常假以金箔材料的特质,来塑造一枝一叶一生灵的浪漫意境。此类作品中,画家多以扇面等形式为之,画幅虽然不大,但他能敷以重彩的没骨法表现荷叶的干涩与劲拔,以谨严精细的分染画出鸟虫的机趣与灵动,一派生机盎然,一派庙堂之气,于端庄质厚与金碧辉煌中尽显清妍韵逸、含蓄典雅。

《金错》 21×44cm 金笺 2008年

记得明人朱方中曾作《游荷花荡》以抒发观荷的逸兴与人生的飘摇,诗曰:“平湖秋色十分饶,醉卧楼船逸思飘。水国荷香浮录醑,夕阳帆影逐金飚。堤边属玉惊人起,天际蛾眉共客招。歌罢采莲归路晚,塔西云树正迢迢。”于此,我们或可从宋志刚的画作里品味到花鸟世界中蕴藏的诗性光辉,画家的这种诗化渗入而表达出的文人情调,于富丽堂皇的典雅与宁静中,深刻表现了花鸟画艺术的含蓄之美,也体现着画家对“高贵的优雅与静穆的伟大”,范式的格调追求。在《可酬》《识蕊》《醉眸》《离骚》《鸣秋》等作品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感受到画家既能以沉着老到的笔法渲染出一种超脱飘然的审美意味,又能够灵活驾驭材料的特质,提升了语言的纯粹,处处洋溢着“一枝一叶一生灵,一花一鸟总关情”的审美意境和浪漫气息。

周进生戊寅年冬月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玉露》 21×44cm 金笺 2008年

获奖经历:

1999年国画《六艺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 “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美术作品展”。

1999年国画《岁月》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0年国画《月出惊山鸟》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延安讲话》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4年国画《出门在外》入选2004年中国画大展。

2005年国画《那年冬季第一场雪》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全国书画展。

2006年 国画《三重门》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壶口情”全国书画展。

2007年 国画《红色歌谣》入选全军美术作品。

2008年 国画《冬之韵》入选首届线描大展。

2010年 国画《玉羽清风》入选第二届线描大展。

2011年 国画《玉羽金风》获全国首届花鸟画大展优秀奖。

2012年 国画《金秋》入选2012锦绣中原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 国画《金风天外》入选首届“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

2012年 国画《突袭》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12届全军美术作品展。

2012年 国画《快雪时晴》入选“翰墨新象”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国画《惊雷》入选“话说武当”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 国画《烟锁池塘淡淡月》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

2013年 国画《清平岁月》参加全国名家工笔画精品展。

2013年 国画《浮云》全国中青年写生创作展。

2013年 国画《花开四季》中国-淮阳国际荷花节个人作品展。

2013年 国画《青花雅韵》中国-江西个人作品展。

2014年3月 国画《元曲诗意》全国名家扇面邀请展。

2014年5月 国画《白云》中央电视台黄山雅集名家邀请展。

2014年5月 国画《心似白云无成住》中国黄山名家写生展。

2014年8月 国画《随缘》中国黄山-《齐云胜景》个人写生作品展。

2014年8月 国画《花开见佛》中国江西个人工笔花鸟画写生展。

2014年10月 国画《如梦》全国少数民族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5年4月 国画《清风》中国美协名家邀请展。

2015年5月 国画《秋水无声》中国淮阳第二届国际荷花节个人作品展。

2015年8月国画《秋塘》全国名家扇面邀请展。

2015年10月 国画《白露》全国花鸟画名家作品展。

2015年11月 国画《清香随风入梦园》中国画名家写生展。

2015年12月 国画《宋元雅韵》中国-广州宋志刚花鸟画展。

2015年12月 国画《素颜》中国-山东宋志刚花鸟写生作品展。

2016年3月 国画《阳和方起》北京博艺轩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6年5月 国画《秋池醉东风》参加“秘境绘访”中国画名家提名展。

2016年6月 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研究创作中心赴延安采风活动。

2016年6月 国画《南塘烟雨》参加“小品大艺”当代中国画名家小品学术展。

2016年6月 国画《晚色苍荡外》参加“时代丹青”名家邀请展。

2016年7月 国画《时在中春》参加“笔墨大境”当代中国画六十家学术邀请展。

2016年8月 国画《心似白云》参加“弘道养正”当代中国名家邀请展。

2016年8月 国画《明月见性》参加“慈悲喜舍 丹青有道”当代百位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6年10月 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研究创作中心北京延庆写生采风活动

2016年10月 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研究创作中心红色之旅井冈山采风活动

2016年12月 国画《千里明月心》参加中法艺术名家国际学术交流展

2017年1月 国画《花开见佛》参加“承古开今”六祖禅理主题中国画大展

2017年1月 国画《青云》参加“精微入玄”当代名家学术邀请展

2017年2月 国画《玉池临风醉》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研究创作中心“众妙之门”当代中国画名家写生创作作品展

出版作品:

《砚边物语·志刚画集》《中国实力派画家·宋志刚作品集》

《读书人·宋志刚作品专集》《艺术界·宋志刚专刊》

《当代优秀花鸟画家百杰作品选.宋志刚卷》等多部个人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