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初现独生子女“家庭混养”

发布时间:2016-01-23 15:53 【来源:

来源标题:给孩子找个伴儿一起长大北京初现独生子女“家庭混养”

6岁的小夕是家中独女,可她却有两个“姐姐”,三人情同手足。

原来,小夕和她的小姐妹都是延庆“家庭混养”中的独生子女,几个家庭自发地组成小组,定期组织孩子们一起开展活动,每逢周六日就去其中一个家庭待上一整天,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今年,延庆妇联开办家长教育课堂,邀请专家指导家长们试水“家庭混养”模式,目前已有10多个家庭试水混养。

“我想要一个伴儿”

“其实‘混养’的想法还是孩子自己的主意。”小夕的爸爸张宇告诉记者,上了幼儿园小班后的小夕时常觉得孤单,在家里没人陪,有时候也莫名其妙地闹脾气。两年前,小夕突然提出:“我想要一个伴儿,一个人玩没意思,很烦。”张宇和妻子才下定决心为孩子找个伴儿。于是,夫妻俩与有着同样想法的独生子女家庭沟通,在2013年暑假,几个家庭“一拍即合”,正式结成了“家庭混养”小组。

事实上,张宇的考虑不仅仅是“为孩子找个伴儿”这么简单,“对于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他们身上有一种很明显且特有的‘独生子女气质’,很善良,但不愿意与人分享,总觉得‘我是最重要的’,比较任性执拗,不善于反省自己。”他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学会与人交往。

小夕的妈妈王英坤是名教师,她所带的班级里曾有一个男生,智力上非常聪明,课堂知识一学就会,但不善于表达和运动,更不会“玩”,不知道怎么融入到群体中去。他在班级中就像是一个“流浪者”,与身边同学格格不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后来经了解,男生由奶奶带大,奶奶因为害怕孩子受欺负,在小学前很少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更多的是在家玩积木、看书、看电视。

张宇觉得,家长可以成为孩子的朋友,但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与伙伴进行交往的体验,“孤独必然是这一代独生子女的代名词,这也是我们开始家庭混养的初衷。”

独生子女悄现变化

加入“混养家庭”后的两年来,小夕变化很明显。“首先就是学会了察言观色,能够通过对方的反应和表现去体察、考虑对方感受。同时还学会了合作和关爱别人。”

张宇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去年暑假,小夕的“二姐”扁桃体发炎化脓,小夕也坐立不安,坚持要去医院看望姐妹。见面之后,因为“二姐”嗓子不舒服,所以其实俩人之间并没什么交流,但她就在旁边做自己的事情,形成一种“沉默的陪伴”,她们这种互相感知对方情绪、并给予对方需要的照顾和陪伴的举止令张宇很受感动。